上午,团队一行人来到了被誉为国家级古村落的大王庙村,这里也是河南农业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遗址,来到这里,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而来,这一排排的房屋,不仅仅代表着当地百姓的淳朴的民风,更是承担着当年为抗战时期为农大师生避免敌人杀害,传播知识的重要担子!
历经沧桑又充满红色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现如今仍保存着众多明清遗址,百年的娃娃桥依旧矗立,可它身边风景的已经几番轮换,村中散落的古井,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充满神秘感的老宅院,让人仿佛能听见昨日的繁华与兴旺。历经数百年的皂角树上,挂满了红布条,那是前来祈福的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农业大学开始八年流亡,辗转播迁,时光荏苒,曾经的烽火狼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是历经血与火的办学遗址,以及那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
随后团队成员到达了石坷村看花岭,来到了潭头惨案纪念碑,为当初发生的惨案而牺牲的农学院师生感到痛惜,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教室、实验室被洗劫一空,房屋被焚,图书典籍被付之一炬。历经五年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幸存的师生在饥寒交迫中踏上了继续流亡之路。
在潭头惨案中牺牲的农大烈士所展现出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是河南农业大学精神的厚重底色,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支撑,将成为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在抗战办学的艰难岁月里,潭头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农大师生,给予河南农业大学无私的帮助,这份恩情,河南农业大学永远不会忘记。在潭头人民的厚爱和支持下,河南农业大学将继续传承“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校地情谊,为潭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继续弘扬传承“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农大精神,讲述好、传播好潭头人民与河南农业大学深情厚谊的故事。希望双方紧密团结、协同奋进,继续为河南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为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智慧和力量。
团队成员在此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更加坚定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自身责任,珍惜和平,奋发图强,将青春融入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文/郭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