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号,我院的重走办学路团队抵达了被誉为国家级古村落的大王庙村,这里是河大学抗在战时期的办学旧址,五年风雨,五年沧桑,曾经的硝烟已逝,留下的只剩那可歌可泣的历史,留下的是抗战时期师生共同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来到办学旧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成排的房屋,有些摇摇欲醉,有些断壁残骸,这是当时的教室、宿舍、食堂,正是经过硝烟的洗礼,曾经辉煌过的建筑体现出当时师生不卑不亢的精神,八年抗战,避难迁徙,艰难不惧,八年流离,弦歌不息,办学卓著,荣膺国立。
历经沧桑又充满红色历史的古村落,经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春去秋来、时代更替、岁月更迭,众多明清遗址仍矗立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百年的娃娃桥依旧矗立,村中散落的古井,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充满神秘气息的古老宅院,让人仿佛能听见昨日的繁华。历经数百年的皂角树上,如今挂满了红布条,那是前来祈福的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信仰。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开始八年流亡,辗转播迁,与敌抗争,无惧无畏。时光荏苒,曾经的烽火狼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是历经血与火的办学遗址,以及那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重温百年学府抗战时期的艰辛办学历程;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感受明清建筑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体验淳朴田园生活的悠然与自在。
70年前的河大教务长郝象吾在传承河南大学抗日战争流亡办学的精神时说:“河大八年抗战,绝不仅有关于高等教育,更是传递中原文化的一条文脉。”那一群师生身处战乱,一心为国,呕心沥血,传承文脉。自强不息,明德力行,以读书人独有的方式,抵御外辱。没有舒适的环境,师生仍无悔坚持,他们挽起手来,用他们那满腔热血,在抗日期间自强不息。他们对中华文脉的守护,哪怕付出生命都不曾停息,他们与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一举一动都体现家国情怀,一言一行都表现爱国无悔。
随后团队成员到达了石坷村看花岭,来到了潭头惨案纪念碑,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为当初发生的惨案而牺牲的农学院师生感到痛惜,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教室、实验室被洗劫一空,房屋被焚,图书典籍被付之一炬。历经五年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幸存的师生在饥寒交迫中踏上了继续流亡之路。
经此一行,团队成员深切感受了抗战历史和抗战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刘林杰)
来到办学旧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成排的房屋,有些摇摇欲醉,有些断壁残骸,这是当时的教室、宿舍、食堂,正是经过硝烟的洗礼,曾经辉煌过的建筑体现出当时师生不卑不亢的精神,八年抗战,避难迁徙,艰难不惧,八年流离,弦歌不息,办学卓著,荣膺国立。
历经沧桑又充满红色历史的古村落,经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春去秋来、时代更替、岁月更迭,众多明清遗址仍矗立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百年的娃娃桥依旧矗立,村中散落的古井,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充满神秘气息的古老宅院,让人仿佛能听见昨日的繁华。历经数百年的皂角树上,如今挂满了红布条,那是前来祈福的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信仰。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开始八年流亡,辗转播迁,与敌抗争,无惧无畏。时光荏苒,曾经的烽火狼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是历经血与火的办学遗址,以及那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重温百年学府抗战时期的艰辛办学历程;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感受明清建筑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中华儿女可以体验淳朴田园生活的悠然与自在。
70年前的河大教务长郝象吾在传承河南大学抗日战争流亡办学的精神时说:“河大八年抗战,绝不仅有关于高等教育,更是传递中原文化的一条文脉。”那一群师生身处战乱,一心为国,呕心沥血,传承文脉。自强不息,明德力行,以读书人独有的方式,抵御外辱。没有舒适的环境,师生仍无悔坚持,他们挽起手来,用他们那满腔热血,在抗日期间自强不息。他们对中华文脉的守护,哪怕付出生命都不曾停息,他们与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一举一动都体现家国情怀,一言一行都表现爱国无悔。
随后团队成员到达了石坷村看花岭,来到了潭头惨案纪念碑,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为当初发生的惨案而牺牲的农学院师生感到痛惜,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教室、实验室被洗劫一空,房屋被焚,图书典籍被付之一炬。历经五年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幸存的师生在饥寒交迫中踏上了继续流亡之路。
经此一行,团队成员深切感受了抗战历史和抗战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刘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