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节粮”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成效不亚于增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呼吁
畜牧业应走“节粮型”发展道路
《科技日报》2011年10月20日 第八版 本报讯 (记者乔地)“在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通过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产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饲料、饲草及秸秆的利用率,控制畜禽疾病发生,减少死亡率等多产出、少消耗来实现‘节粮’。”国家现代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品种选育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院长康相涛教授如是说。
康相涛是在10月11日该院召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五大岗位专家团队就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座谈会上发表上述看法的。
康相涛说,国务院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三化”协调,重中之重是农业,是粮食安全。但是,必须转变在抓粮食安全问题上的观念,不能就粮食安全说粮食,其核心应该是“食物”安全、畜产品安全;不能只抓增产,还要抓“节粮”。畜牧业消耗了大量粮食,抓好畜牧业的“节粮”,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成效可能比增产更明显。康相涛说,他们从事的国家蛋鸡产业体系建设,正在选育耐粗饲鸡新品种、节粮型土种蛋鸡品种等。要通过科技创新节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他说,目前河南秸秆焚烧死灰复燃,需要加强科研,为农民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途径,要通过畜牧业“过腹还田”,既“节粮”、减少了污染,又有利于实现农牧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邓立新副教授指出,目前秸秆焚烧形势依然严峻,但在牛场中反倒发现秸秆不够用。国家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成章教授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区分口粮和饲料粮的关系。我国年产5亿吨粮食,其中40%为口粮,饲料粮40%,其他占20%。饲料粮也有安全问题,要处理好节粮与耗粮的关系。虽然粮食增产了,还要加强秸秆转化利用的研究,提高秸秆在饲料中运用。
对于如何协调优质畜产品与优质饲料饲草的关系,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宁长申教授也说,大型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应在基层大力推广普及,真正利用。要积极研究开发利用畜牧产物,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岗位专家高腾云教授说,农业与农业之外的行业要协调发展;农业中也不单是种粮食,粮食、畜牧、果菜要协调发展,达到相互促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中原地区夏季农田作物主要是生产粮食,而秋季作物则大部分做了饲料,例如,玉米种植实际上是服务于畜牧业。他认为,畜牧业应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河南省畜牧业产值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牛、羊、猪、禽数量也在全国占居优势地位,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已经有了较好基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畜牧主管部门应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逐渐更新换代。作为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要致力于研究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的关键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进行推广。
高腾云还说,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目标,畜牧生产需要完善产业链,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目前在区域畜牧生产中仍然存在着流通及加工环节薄弱,导致产品商品率低、增收不增效的情况。例如没有有效地实现冷链销售就影响了原料奶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在畜产品产业链方面开展产品质量评价与总体质量管理的系统研究。注重科技投入,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提升畜牧业技术含量,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方能提高经济效益。